首页 > 职业资格考试
题目内容 (请给出正确答案)
[单选题]

男,25岁。2天前受凉后感冒,症状已好转。1小时前参加篮球比赛后出现气促。查体:双肺散在哮鸣音,心率84次/min。该患者发病最可能的机制是()

A.气道重构

B.心力衰竭

C.神经调节失衡

D.气道高反应性

E.肺血管阻力增加

答案
收藏

D、气道高反应性

如果结果不匹配,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
您可能会需要:
您的账号:,可能还需要:
您的账号:
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
发送
安装优题宝APP,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!
更多“男,25岁。2天前受凉后感冒,症状已好转。1小时前参加篮球比…”相关的问题
第1题
病人,女,25岁,患甲亢2年,2天前因受凉感冒,体温39 0C,恶心呕吐、腹泻、心悸,心率120次/分,继而出现昏迷,诊断为甲亢危象,治疗过程中禁用的药物是()

A.异丙嗪

B.阿司匹林

C.抗生素

D.丙基硫氧嘧啶

E.补液

点击查看答案
第2题
患者男,25岁。受凉后畏寒、高热、咳嗽、咳痰,伴胸痛1天人院,护士必须在使用抗生索治疗前进行标本采集的是()

A.胸部X线检查B血常规

B.尿常规

C.大便常规

D.血培养

点击查看答案
第3题
患儿男,3岁,2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、鼻塞严重、烦躁不安等上感症状,护士应何时为患儿用0.5%麻黄碱滴鼻()

A.哺乳后5分钟

B.哺乳前5分钟

C.哺乳前15分钟

D.哺乳前30分钟

E.每小时一次

点击查看答案
第4题
陈某,女,42岁。因四肢未端麻木无力3天入院,入院前1周有感冒病史,入院第2天出现下运动神经元完全性瘫痪,伴呼吸困难、构音障碍和饮水呛咳。病人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准备出院,行出院指导下列哪项不对()

A.加强营养,増强抵抗力

B.坚持运动锻炼,促进康复

C.注意防寒保暖,预防感冒

D.睡眠不佳及时使用镇静崔眠类药物

点击查看答案
第5题
患者,男,40岁,因夜间受凉致感冒,出现喷嚏、流泪、流涕、声音嘶哑等症状到药店购药,药师可推荐的药品是()

A.氢溴酸右美沙芬胶囊

B.赛洛唑啉滴鼻剂

C.酚麻美敏胶囊

D.布洛芬缓释片

E.奥司他韦胶囊

点击查看答案
第6题
患者男,25岁。3天前因有“感冒”从养鸡场请假回家休息,吃普通“感冒”药物治疗无效,症状逐渐加重,与之密切接触的家人无类似症状。此患者首先需要排除的病原体是()。

A.SARS

B.冠状病毒

C.禽流感病毒

D.流行性感冒病毒

E.呼吸道合胞病毒

点击查看答案
第7题
患者,男,40岁,因夜间受凉致感冒,出现喷嚏、流泪、流涕、声音嘶哑等症状到药店购药,药师可推荐的药品是()

A.氢溴酸右美沙芬胶囊

B.赛洛唑啉滴鼻剂

C.酚麻美敏胶囊

D.洛芬缓释片

E.奥司他韦胶囊

点击查看答案
第8题
患者,男,有慢性咳嗽史20余年,已并发肺气肿。近2天来因受凉而致发热,咳嗽剧烈,痰呈黄脓色且不易咳出,伴气促;听诊两肺底有散在湿啰音。对该患者的首要治疗措施为()。

A.控制感染

B.止咳

C.祛痰

D.降温

E.氧气吸入

点击查看答案
第9题
患者,男,因患“肺炎”住院,经对症治疗好转出院。1个月后,再次因“感冒引起肺炎”入院。体检:体温39℃,已持续1周,无明显诱因的乏力,伴有腹泻,后转入传染科治疗。转科不久,医生发现其全身淋巴结肿大,背部出现皮肤卡波西肉瘤,视力下降,左眼失明,体重减轻。实验室检查:CD4T细胞减少,CD4*/CD8为0.5(正常范围为1.8~2.2)。6个月后患者死亡。病史:患者生前于5年前在非洲工作半年,有不洁性行为史,无输血或静脉吸毒史。

患者死于什么疾病()。

A.肺炎

B.白血病

C.艾滋病

D.肺结核

E.梅毒

点击查看答案
第10题
女,5岁,患肺结核已3年,治疗不规则,2d前受凉后发热,T38℃,体检无明显异常,胸片示两上肺片状阴影,伴不规则透亮区,为判断肺结核是否有活动,下列哪项有意义:()。

A.痰结核杆菌阳性

B.胸片上有空洞性病变

C.胸片上浸润性病灶

D.发热等结核中毒症状

E.血沉增高

点击查看答案
第11题
男,45岁。自幼年起反复发作咳喘,咳喘常于春季发作,发作时伴有咳少量白痰,症状均于休息数日后自行缓解。3天前受凉后咳喘再次发作,逐渐加重。动脉血气分析:pH7.43,PaCO235mHg,PaO255mmHg。下列处理措施中不正确的是()

A.静脉点滴糖皮质激素

B.无创通气

C.静脉补液

D.吸氧使SpO2维持在90%以上

E.联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

点击查看答案
退出 登录/注册
发送账号至手机
密码将被重置
获取验证码
发送
温馨提示
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,请点击购买搜题卡。
马上购买搜题卡
我已购买搜题卡,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
重置密码
确认修改